(1)影響13省份約2.4億人
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,截至28日14時,此次沙塵天氣主要影響內蒙古、寧夏等13省份的673個縣(市、區、旗),受影響人口約2.4億人,受影響土地面積約181萬平方公里。
(2)起源于蒙古國
據國家林草局和中國氣象局相關單位會商研判,此次強沙塵暴天氣主要起源于蒙古國,產生的原因是今年以來,蒙古國和我國西北地區沙源地氣溫明顯偏高、降水偏少,土壤提前解凍,表層疏松,地表條件非常有利于沙塵天氣發生。另外,受較強蒙古氣旋和冷高壓的配合,風力較大,為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很好的熱力和動力條件,沙塵升至空中伴隨著蒙古氣旋不斷東移入境。
(3)28日夜間起強度將減弱
據衛星影像和地面監測信息綜合評估,27日上午,蒙古國中東部出現大范圍強沙塵暴天氣,局地能見度不足200米。沙塵隨氣流向東南移動,27日中午在蒙古國與內蒙古中部交界處入境,內蒙古二連浩特出現沙塵暴天氣,能見度低于1000米,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。
28日2時,隨著蒙古氣旋繼續向東移動,沙塵從高空進入北京西北部,開始影響北京。陜西北部、山西北部、河北中部、吉林西部相繼受到沙塵影響。
據中國氣象局預測,28日夜間起,我國北方大部地區沙塵強度將減弱,空氣污染程度減輕,以揚沙或浮塵為主,但內蒙古東南部、遼寧西部等地仍將有沙塵暴。
(4) 與上一輪相比強度略弱、位置偏東
早在3月14日至18日,我國北方就出現過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,影響十余省份。與上一輪相比,此次沙塵暴有何特點?
中央氣象臺專家分析認為,這兩次都是強沙塵暴。整體來看,相較于3月14日至18日強沙塵暴天氣過程,此次沙塵天氣過程強度略弱,沙塵暴影響位置偏東,強沙塵暴范圍相對更小,揚沙或浮塵向南傳輸范圍略小,持續時間也相對偏短。
從生成原因看,兩次過程都是由在同一位置生成的蒙古氣旋造成的。春季是蒙古氣旋的活躍期,蒙古地區熱力條件較好,容易形成暖熱低壓。從起沙條件看,3月14日至18日強沙塵暴天氣主要是由于冷高壓將蒙古國的沙塵輸送到我國,而且風很大,導致蒙古國的起沙量特別大。這一次蒙古氣旋略向東南方向移動,但還疊加了內蒙古本地的起沙,本地起沙也有一定貢獻。
(5)何為蒙古氣旋?
帶來此次沙塵暴的蒙古氣旋到底是何方神圣?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說,蒙古氣旋發生或發展在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,該地區處于山地背風坡,有利于氣旋的生成和發展。春秋季,冷暖空氣活動頻繁,氣旋出現次數最多,冬季次之,夏季氣旋顯著減少。
據悉,蒙古氣旋移行路徑有兩條:一是向東進入我國內蒙古,再經東北平原沿松花江下游繼續東移;二是東南移進入我國華北。蒙古氣旋對我國北方天氣影響很大,主要表現為大風、揚沙和降雨,尤其以大風最為突出。
(6)今年3月我國沙塵日數是否偏多?
據中央氣象臺介紹,截至當前,2021年1月至3月,我國北方地區已出現6次沙塵天氣過程,其中兩次為強沙塵暴過程,是近15年以來強沙塵暴最多的一年。據統計,過去10年我國1月至3月沙塵天氣平均發生次數為4次,其中強沙塵暴發生頻次低于1次。
氣象專家提示,公眾要做好防風、防沙塵措施,預防呼吸道疾病,減少外出。大風地區需做好棚架、廣告牌、簡易搭建物及設施農業的加固工作,減少或避免高空作業。此外,要注意防范沙塵天氣對交通運輸的不利影響。
文章轉載于北斗智庫環保管家、央廣網